「海鷗」掠門而過的威力
(國際太空站拍攝颱風「海鷗」在南海上的圖片,右方光點是台灣,左方是珠三角)
1999年9月16日,颱風「約克」帶來十號風球,是香港20世紀最後一次、生效時間最長(11小時)、也是最後一個「懸掛」的十號波。相隔剛好十 五載,「海鷗」沒有為香港帶來如「約克」的重大破壞和震撼,卻令納悶了一整個夏天的「風迷」帶來很多意料之外(我不用「驚喜」了,始終颱風的破壞力是很驚 人的)。
先看看「海鷗」的移動路徑。
之前看到一些人看到預測路徑後,在颱風討論區留言:「都打唔正,擦過香港邊皮咋喎,有幾大威脅呀?」的而且確「海鷗」入南海後,多數預報均指向廣東 西部和海南島,看上來只與香港擦肩而過,但一個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有多大,距離和強度固然重要,但「風圈」範圍是更關鍵。「海鷗」最高中心風力為每小時 130公里,屬於「颱風」級別下限,環流卻相當廣闊,烈風圈(即風速超過每小時62公里、8號風球風力)範圍很大,請看這張9月15日傍晚6時「海鷗」的 風場圖。
「風場圖」雖與風暴實際風力有偏差,但不會差得太遠。圖中綠色20(即海里,下同)代表強風圈(3號波風力)、黃色35是烈風圈(8號波風力)、再 入就是50暴風圈(9號波風力)和颶風圈(10號波風力)。一個熱帶氣旋的風力分佈通常都是不平均的,「海鷗」的風圈是「北大南細」,風場圖顯示風暴東北 與西北面的烈風圈半徑,分別是265和230海里(490與425公里),香港天文台的數字則是210海里(即390公里),因此即使香港與其最接近距離 「遠至」370公里(9月16日凌晨1、2時),也令香港多處刮起烈風。相比7月中肆虐粵西和海南的「威馬遜」,與香港最接近距離為西南390公里,而且 強度是比「海鷗」高兩級的「超強颱風」,但因烈風圈不足300公里,結果只為香港帶來3號風球。熱帶氣旋強度與環流窄闊,沒有必然關係,強熱帶氣旋的風圈 有時反而較細,受多種因素影響,在此不贅。
過往都曾有300公里外掠過的熱帶氣旋令香港掛起8號波,包括2011年「納莎」(350公里),還有1983年的「喬伊」(300多公里,這個給 我很深印象,因為是我小學六年裡唯一一個有得提早放學的8號風球,還記得那是十月中、重陽節前一日,應該是自出娘胎以來經歷「最遲」的一個8號波)。「海 鷗」的390公里是不是破了紀錄,還待天文台考證,但確實罕見。
8號風球生效了12小時,天文台8個指標測風站中,4個均錄得烈風風力(>62kmh),屬於所謂的「達標」(即預測準確),2007年前作 為唯一指標的維港(即天星碼頭)風速也達烈風水平。港內風勢如此強勁,也與「海鷗」進襲路線有關。去年「天兔」襲港後,談過颱風右邊稱為「危險半圓」,現 在可溫故知新。
「海鷗」在香港南面掠過,最接近時位於香港西南面,香港正正處於颱風的「危險半圓」,風力更強,即使風暴之後逐漸遠離,由於仍在海上,強度得以維 持,加上烈風圈廣闊,港內受烈風影響的時間會更久。長洲、天星、啟德和打鼓嶺錄得最高持續風力的時間,甚至是「海鷗」已逐步遠離香港之時。(見下圖,數據 取自「地下天文台」)
「海鷗」的移動速度也令風暴右側風力進一步加強,自從橫過菲律賓進入南海以來,「海鷗」持續以每小時30公里前進,對於在較低緯度的熱帶氣旋而言, 算是十分「高速」(颱風進入高緯度,時速40公里以上是等閒,但在緯度25以下卻不大可能)。假如兩個強度一樣的熱帶氣旋分別襲港,兩次香港都位於「危險 半圓」,所有氣象條件都一樣,移動速度快的一個為香港帶來的風力,理論上會比慢的一個大,因為風暴本身的速度會把「風」往前「推」,就像運動員在順風時跑 得更快一樣。
今時今日網上資料多得滿瀉,和我遠古年前小學雞開始「追風」的年代,實在無法比擬。下次打風時你也可找找看,了解一下風暴走向,毋須假手於人,自己也可做好有假放/要返工/幾時趕返工的準備。
1999年9月16日,颱風「約克」帶來十號風球,是香港20世紀最後一次、生效時間最長(11小時)、也是最後一個「懸掛」的十號波。相隔剛好十 五載,「海鷗」沒有為香港帶來如「約克」的重大破壞和震撼,卻令納悶了一整個夏天的「風迷」帶來很多意料之外(我不用「驚喜」了,始終颱風的破壞力是很驚 人的)。
先看看「海鷗」的移動路徑。
之前看到一些人看到預測路徑後,在颱風討論區留言:「都打唔正,擦過香港邊皮咋喎,有幾大威脅呀?」的而且確「海鷗」入南海後,多數預報均指向廣東 西部和海南島,看上來只與香港擦肩而過,但一個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有多大,距離和強度固然重要,但「風圈」範圍是更關鍵。「海鷗」最高中心風力為每小時 130公里,屬於「颱風」級別下限,環流卻相當廣闊,烈風圈(即風速超過每小時62公里、8號風球風力)範圍很大,請看這張9月15日傍晚6時「海鷗」的 風場圖。
「風場圖」雖與風暴實際風力有偏差,但不會差得太遠。圖中綠色20(即海里,下同)代表強風圈(3號波風力)、黃色35是烈風圈(8號波風力)、再 入就是50暴風圈(9號波風力)和颶風圈(10號波風力)。一個熱帶氣旋的風力分佈通常都是不平均的,「海鷗」的風圈是「北大南細」,風場圖顯示風暴東北 與西北面的烈風圈半徑,分別是265和230海里(490與425公里),香港天文台的數字則是210海里(即390公里),因此即使香港與其最接近距離 「遠至」370公里(9月16日凌晨1、2時),也令香港多處刮起烈風。相比7月中肆虐粵西和海南的「威馬遜」,與香港最接近距離為西南390公里,而且 強度是比「海鷗」高兩級的「超強颱風」,但因烈風圈不足300公里,結果只為香港帶來3號風球。熱帶氣旋強度與環流窄闊,沒有必然關係,強熱帶氣旋的風圈 有時反而較細,受多種因素影響,在此不贅。
過往都曾有300公里外掠過的熱帶氣旋令香港掛起8號波,包括2011年「納莎」(350公里),還有1983年的「喬伊」(300多公里,這個給 我很深印象,因為是我小學六年裡唯一一個有得提早放學的8號風球,還記得那是十月中、重陽節前一日,應該是自出娘胎以來經歷「最遲」的一個8號波)。「海 鷗」的390公里是不是破了紀錄,還待天文台考證,但確實罕見。
8號風球生效了12小時,天文台8個指標測風站中,4個均錄得烈風風力(>62kmh),屬於所謂的「達標」(即預測準確),2007年前作 為唯一指標的維港(即天星碼頭)風速也達烈風水平。港內風勢如此強勁,也與「海鷗」進襲路線有關。去年「天兔」襲港後,談過颱風右邊稱為「危險半圓」,現 在可溫故知新。
「海鷗」在香港南面掠過,最接近時位於香港西南面,香港正正處於颱風的「危險半圓」,風力更強,即使風暴之後逐漸遠離,由於仍在海上,強度得以維 持,加上烈風圈廣闊,港內受烈風影響的時間會更久。長洲、天星、啟德和打鼓嶺錄得最高持續風力的時間,甚至是「海鷗」已逐步遠離香港之時。(見下圖,數據 取自「地下天文台」)
「海鷗」的移動速度也令風暴右側風力進一步加強,自從橫過菲律賓進入南海以來,「海鷗」持續以每小時30公里前進,對於在較低緯度的熱帶氣旋而言, 算是十分「高速」(颱風進入高緯度,時速40公里以上是等閒,但在緯度25以下卻不大可能)。假如兩個強度一樣的熱帶氣旋分別襲港,兩次香港都位於「危險 半圓」,所有氣象條件都一樣,移動速度快的一個為香港帶來的風力,理論上會比慢的一個大,因為風暴本身的速度會把「風」往前「推」,就像運動員在順風時跑 得更快一樣。
今時今日網上資料多得滿瀉,和我遠古年前小學雞開始「追風」的年代,實在無法比擬。下次打風時你也可找找看,了解一下風暴走向,毋須假手於人,自己也可做好有假放/要返工/幾時趕返工的準備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